從地域分布來看,冷鏈設施和企業“東多西少”分布不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硬件設施依然缺乏,設備分布不均,冷鏈的出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硬件設施依然缺乏,設備分布不均,冷鏈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和一線發達城市;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冷鏈資源匱乏,發展相對滯后。一是城市人均冷庫容量偏小,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從地域分布來看,冷鏈設施和企業“東多西少”分布不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硬件設施依然缺乏,設備分布不均,冷鏈的出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冷鏈硬件設施依然缺乏,設備分布不均,冷鏈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和一線發達城市;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冷鏈資源匱乏,發展相對滯后。一是城市人均冷庫容量偏小,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國際冷藏倉庫協會(IARW)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人均庫容面積達到0.49立方米/人,日本為0.32立方米/人,中國僅有0.13立方米/人,人均冷庫容量只占美國的1/4,反映出國內冷庫建設規模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人均冷鏈資源水平還有待改善。二是冷庫容量地域分布不均。2019年我國華東地區的冷庫容量最大,占比全國冷庫總量的41%;其次是華北地區,占比達15%;西北和東北地區作為農產品的主產地其冷庫容量總和僅占全國的13%。三是冷庫企業分布不均。2019年我國冷庫企業數量約為1832家。華東地區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686家,占比達37%;其次是華南地區,企業數量達296家,占比16%。
從產業鏈布局看,配套設施少,信息化水平低或引發“斷鏈”風險。我國冷鏈物流前段后端設施相對而言不夠完善,使得大多數生鮮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得不到規范的保溫、保濕、冷藏,加大了流通損耗,也加大了農戶到消費者的價格、品質不穩定因素。一是冷藏車等配套設施保有量少。冷藏車是冷鏈物流最主要的運輸工具,中物聯冷鏈委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冷藏車保有量約21.47萬輛,較2018年增加3.47萬輛,僅達到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2013年水平,不僅絕對額不足,技術水平亦偏低。二是冷藏運輸率低。目前,我國初級農產品冷鏈運輸率相對發達國家而言一直偏低,發達國家已經達到80%-90%之間的水平,而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藏運輸率分別僅有15%、57%、69%。三是“斷鏈”時有發生。在我國,冷鏈斷鏈所導致的農產品腐損率是發達國家的1~2倍。據估算,我國每年因冷鏈“斷鏈”造成約1200萬噸水果、1.3億噸蔬菜的浪費,經濟損失超千億元,加大了糧食安全的風險。四是信息化支撐力度偏弱。目前,冷鏈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從產地到消費者無法及時獲取到匹配的鏈條信息,導致產需不對等?!蹲C券時報》稱,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底,僅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四川等逾十個省市可以實施冷鏈食品追溯,因此看來信息化支撐冷鏈物流發展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冷鏈企業競爭力看,市場集中度不高,存在“小而散、缺專人、缺資金”等問題。相較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冷鏈物流產業起步晚,冷鏈企業普遍“小而散、缺專人、缺資金”,冷鏈行業市場集中度不高。一是我國冷鏈市場集中度僅為美國的1/4?!爸袊滏溛锪靼購娖髽I”數據顯示,2019年冷鏈物流百強企業的冷鏈業務營收合計達549.76億元,同比增長38.05%,占總行業市場規模約16.21%,同比2018年增加了2.42%,而美國前五強企業占63%的市場份額,可見我國冷鏈市場集中度依然不高。二是冷鏈企業中大型企業較少,多為中小型企業,市場競爭力較弱。企業工商注冊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續的冷鏈企業中中小型企業數量占比高達99.28%,冷鏈物流行業仍面臨散、小、雜的特點。三是冷鏈專業人才供需缺口巨大,創新研發乏力。目前全國開設“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專業”的院校僅有10所,大數據分析顯示,2019—2020年,以上10所高校冷鏈畢業生人數與前十強冷鏈物流企業冷鏈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為1:4,另據中物聯冷鏈委調查顯示,68.97%的企業反映難以招聘到合適的冷鏈物流人才,具備全鏈設計能力的專業人才更是嚴重匱乏,冷鏈相關領域的創新活力呈現回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