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一次在過去幾年的政府報告中經常出現,作為經濟轉型的一大內生動力,數字化轉型所蘊藏的能量,是無可限量的,未來也會在不同行業之間逐漸展現。
作為相對傳統的物流行業,隨著互聯網貨運平臺的出現,其在數字經濟中的占比也逐漸升高。業內的公司也越來越重視數字經濟化,像傳統的數字公路港,G7賦能煤炭物流等。
數字化有機會重構物流行業底層的鏈路,提升行業整體效率,進而創造價值,物流鏈路的底層重構涉及人、貨、車、場、路、每一個環節都有機會創造新的價值和潛在的商業機會。
接下來我們東莞物流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一些對未來趨勢的思考。
1. 碳達峰 & 碳中和
2021 年的兩會,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 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目前我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結構,公路是主體,占比 87%;鐵路占比最低,0.68%;海運和航空大約都是 6% 左右。物流行業面對碳排放問題,會有哪些機遇呢 ?

(1)發展鐵路運輸
2000 年中國國家鐵路貨車的擁有量為 43.99 萬輛,2019 年國家鐵路貨運車輛的擁有量較 2000 年增長 99.4%,達到了 87.71 萬輛。
隨著國家鐵路改革的逐步推進,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碳中和目標下,鐵路運輸將持續收益,未來國鐵的貨車擁有量將繼續攀升,鐵路運輸的貨運量占比也將持續提升,有望進一步緩解公路運輸帶來的碳排放量。
鐵路運輸的成本也明顯低于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當前難點在于最后一公里。
(2)新能源汽車
2019 年我國完成公路貨運量 343.55 億噸,其中同城貨運量預估約 20.5 億噸,占比 6%。目前區域間產業鏈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市場普遍認為未來幾年同城貨運市場規模依舊會持續增長。
新能源汽車將在行業規模持續增加的環境下,有效降低同城貨運市場的碳排放量,為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而政府層面,國務院辦公廳在 2020 年底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 2021-2035 年 ) 》 ( 以下簡稱《規劃》 ) 中提到,2021 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 80%,進一步利好整個新能源物流車行業。
比亞迪與滴滴合作的新能源車在深圳的街頭已隨處可見。
(3)碳交易機制
雖然鐵路運輸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上升,但短期內燃油車依舊是公路運輸的主力,碳排放量仍然面臨較大考驗,探索建立物流行業的碳交易機制將有效緩解這一難題。
利用碳交易體制機制,通過購買非耗能行業的碳排放量,進而完成物流行業碳排放量的指標。也許未來的某一天,碳票將像稅票一樣,變成行業的日常。
2. 雙循環經濟結構
雙循環是政府層面對未來經濟運行的構想,是指內循環和外循環構成的經濟結構。內循環暫無明確額定義,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內循環就是提升國內消費需求,提升自主創新力,以及建立統一市場。
(1)提升消費需求
這一點利好物流行業,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 63.89%,更多消費集中在城市,物流伴隨著商業的繁榮而興起,同城貨運市場將持續受益于消費增長和城鎮化率的提升。
(2)建立統一市場
統一市場,一定會有企業的兼并重組,意味著原來需要 600 家電梯公司,未來可能只需要 100 家,打破地方保護的藩籬,打通全國的大市場。所以未來長途干線、第三方,合同物流等細分物流模塊可能會承受壓力。
(3)外循環
外循環顧名思義就是要保持對外貿易的穩定和增長。外貿一般由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組成,中國長期處于商品貿易順差,服務貿易逆差的環境中,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貿易質量和規模,利好國際物流模塊。